人才“关键变量”何以激发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兰州新区建强载体驱动科创与产业跃升
累计选派31名省级科技专员和8名新区科技专员赴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在科研攻关中的引领作用,新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达到6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达到3个;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5.46亿元……近年来,兰州新区坚持把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创新人才引育举措,建强人才创新载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有力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已然成为驱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
拓宽人才引育“广度”
壮大科创“新引擎”
今年初,兰州新区2025年春风行动暨“产业新城·智享未来”大型人才智力交流大会在丝路绿地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这是兰州新区连续第五年举办此类大型人才招聘活动。
活动当天,包括东方希望、海亮集团等中国民营经济500强企业,兰石集团、兰州佛慈制药等省属市属国有企业,兰州泰基离子技术、德福新材料等兰州新区重点企业,兰州、临夏、甘南、嘉峪关等市州优质企业,宁夏、新疆等周边省份民营企业总计333家企业参会,计划引进各类人才1.2万余名。
▲石化集团人资公司在新区大型人才智力交流大会上开展招聘工作
依托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兰州新区主导产业以蓬勃的发展活力、强劲的育才动能,这场招聘会最终吸引7.8万名求职者现场参与,达成初步就业意向4.2万人。
作为区域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兰州新区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会通过创新形式、精准对接和多元服务,有效推动了科技创新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兰州新区累计组织180余场引才活动,吸引8500余家企业参与,数十万高校毕业生应聘,6万余名技术技能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加速向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重点园区聚集,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集群互促双赢。
在实现人才引育“广度”目标的前提下,兰州新区还不断提升人才引育的“精度”。
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林科新材料)成立于2022年7月,是百林科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全额投资的层析填料兰州智能智造基地主体公司。
据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总监贾新明介绍:“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发展初期,由于国内生物工艺相关材料研发和生产制造起步晚,公司面临着层析填料技术瓶颈等难题,严重限制了其国产化进程。”
▲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外景
为突破困境,在专精特新公司的积极帮助下,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积极引育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通过极具吸引力的薪资待遇和完善的福利体系,与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
2023年6月,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的曹乾乾加入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部门,担任研发助理,主要负责研发部亲和层析填料相关项目的开发以及工艺优化。入职两年来,曹乾乾参与并完成亲和填料的开发,参与Blue Chromstar及MaXtar Blue等系列工艺优化。
在曹乾乾等一批优秀青年人才的共同努力下,百林科成功突破多项技术难题,有力推动了公司发展。
“百林科层析填料兰州智能智造基地正面迎接‘智能智造’的升级考验,以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依托,在国内没有现成案例的背景下,从设备选型到生产线搭建,从罐体设计到工艺实验,近三年时间里,基地一步一个脚印,完成生产线设备和工艺的优化与提升,实现了如今85%自动化的成果,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干预可能导致的产品质量波动。”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总监贾新明说。
贾新明表示:“目前公司员工平均年龄仅29岁,研发部门平均年龄28岁,年轻化、专业化的团队让百林科在短短两年间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9件,层析填料年产量从4万升跃升至12万升,生产线转变为全链条自动化生产,工艺流程填补国内空白,销售额在成立3年间达到3.5亿元。”
▲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
如今,百林科公司研发部门基于团队的分组管理机制,已涵盖蛋白质研究、材料科学、化学实验、有机合成等多个组别。面对复杂项目,百林科公司研发部门采取分阶段、多层次策略,包括组内讨论、组间协作、外部专家指导等,助力公司攻克生物工艺“卡脖子”技术,实现从依赖国外技术到独立自主研发创新产品的转变,提升了产品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了生物制药分离纯化技术的高效发展,使百林科在生物制药领域不断探索前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蓬勃发展势头。
百林科的迅速发展,是兰州新区聚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用才需求,建立人才需求、项目、资源和政策“四张清单”,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兰州新区引进企业急需紧缺人才1200余人,引育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61个,形成181个创新平台、200余户科技创新型企业、150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1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百名领军人才、5万名科技人才协同发力的创新矩阵。
兰州新区还通过靶向引进高端人才,加大战略科学家和顶尖人才集聚力度,举办“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兰州新区行”“科创中国”绿色化工论坛等高层次人才对接活动10余场次,柔性引进绿色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知名教授、专家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30名,支持兰州新区石化集团、甘肃博睿重装等企业与31名院士开展产学研合作,同位素药物研发、2600马力单电机、双电机五缸泥浆泵样机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挖掘人才资源“深度”
释放科创“新红利”
科技创新,人才是基础也是关键。当创新平台成为孕育突破的“生态温床”,其迸发的能量正悄然改写着一座城市的发展轨迹。
6月25日,走进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研究院,朝气蓬勃的创新活力与一丝不苟的严谨氛围令人印象深刻。这一天,研究院副院长解进博士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8:30-9:30:参加项目进度会,与设备组、工艺组同步 3.5微米铜箔拉伸测试数据;10:00-12:00:带领团队在中试线调整添加剂配比、阴极辊转速和电解液温度,采集实时数据 3000+条;13:30-15:00:分析铜箔表面微观组织数据,分析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5:30-17:30:召开跨部门协调会,推动新产品研发进度,同步申请相关新产品发明专利;18:00-20:00:与头部电池企业技术团队视频会议,确认新产品在电池中的循环寿命数据,对方提出进一步优化的需求;20:30:整理当日数据,制定次日实验方案,团队成员自发留下讨论技术细节。直到这时,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
▲解进在研究院开展研究工作
2023年,解进通过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加入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研究院。在解进看来,吸引自己到兰州新区工作的因素不少,最关键的则是战略机遇、平台资源、创新氛围三大因素。
解进表示,海亮集团在兰州新区投资89亿元建设全球最大铜箔基地,瞄准新能源材料“极薄化”趋势,与国家“双碳”目标高度契合,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战略机遇。同时,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研究院聘请干勇、吴锋两位院士领衔,配备国际领先的研发设备,如高精度电解铜箔生产线和数字孪生管理系统,为技术突破提供坚实支撑。“此外,研究院青年人才占比超 70%,形成 ‘院士-专家-博硕’梯队,团队平均年龄 32岁,创新决策高效灵活,团队创新活力十足,为青年人才的成长、干事、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隶属于世界500强企业海亮集团,是甘肃省唯一一家“全国隐形独角兽 500 强”企业,自成立以来,该公司始终将人才视为第一资源,通过全球引才、分层培养、生态赋能三大维度构建人才体系。
据解进介绍,海亮集团推出“千帆百舸”人才升级计划和“未来领袖”全球引才计划,对顶尖人才实施“三不设限”政策——研发经费、人员编制、项目周期均不受常规限制。公司还与兰州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同时,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研究院建立全方位的研发人员成长机制,从助理研究员到研究员,为研发人员明确了成长机制。“在创新激励与保障方面,公司设立了新产品开发奖励相关机制,促进研发人员快速推进项目进展,还给研发人员提供人才公寓、子女教育等‘一站式’保障,有效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
在新区扎根发展、快速成长的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是兰州新区以“强科技”行动为牵引,建强创新平台,挖掘人才资源“深度”,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新红利”的生动写照。
据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杨天岳介绍,近年来,兰州新区以“全链条”思维协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优质产业集群,让科技创新与人才集聚同向发力、一体共振,全力支持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重离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大科学装置检验检测中心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兰州新区累计培育凯瑞德药物研发实验室、宝武碳材料研究院、海亮新能源材料研究院等产业创新平台7个,优化整合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7%,每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达131人,有力支撑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生产基地、百万吨级“新能源电池材料之谷”、千亿级绿色化工新城加速形成。
连日来,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产业中试基地项目建设现场焊接声、切割声与混凝土浇筑的轰鸣声此起彼伏,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推进。
2024年3月开工建设的专精特新化工产业中试基地项目,规划建设中试车间20栋、动控中心12栋、甲类库19栋、研发中心2栋。目前,中试基地所有单体主体已全部完成,部分车间已具备企业进场施工条件。
“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产业中试基地是为兰州新区化工园区新技术、新产品的中试项目提供宜驻的场地和配套设施,同时,我们以中试项目为载体,加大引进、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方面创新人才的力度,推动创新人才团队建设,构筑兰州新区精细化工高水平科技人才聚集高地,从而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环节‘断链’问题,加速最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创新型平台。”项目负责人于艳介绍说。
▲快速发展中的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
▲快速发展中的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
“专精特新化工产业中试基地承载着解决‘工业放大’的质变效应、检测市场接受度的‘模拟示范空间’、企业战略决策的‘辅助器’和‘风向标’等作用。”于艳表示,“自去年开工建设以来,基地通过柔性引进等方式聘请精细化工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9名,开展了中试项目咨询、评估、指导等工作,有效解决了中试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
于艳表示:“我们还邀请行业专家开设了系列培训,进一步提升专精特新化工产业中试基地的项目管理和技术转化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为中试基地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兰州新区石化集团将把人才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为甘肃省化工产业的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据杨天岳介绍,目前,兰州新区已吸引10余个中试项目落地化工园区,同时,新区深化同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近物所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院士“产学研”合作,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5.46亿元,推动医用同位素药物研发、化学催化技术、重离子治疗肿瘤技术、碳减排技术等一批先进成果转化应用,有力推动产业链再造、产品和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
(兰州新区报记者 霍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