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 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新区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聚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原创
浏览量

从3间实验室起步,用5年时间完成“实验室—车间—自建工厂”的三级跳,2024年产值突破1亿元。甘肃泰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泰友生物)的蝶变轨迹,是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快速成长的鲜活注脚——这里不仅诞生了首家租赁转自建的专精特新企业,更通过“高校+国企”招商新打法、全流程中试平台搭建、科技创新梯度培育三大方略,构建起从技术攻关到产业落地的完整生态链,催生出一片孕育“隐形冠军”的创新沃土。

破茧:从实验室到车间的蝶变

霜降时节,泰友生物新厂区里,4条智能化生产线正以每小时2吨的产能高速运转。总经理邓一建站在中控室前,透过玻璃窗望着车间内穿梭的AGV小车和精准作业的机械臂,感慨道:“五年前,我们还在孵化基地的3间厂房里做小试,现在这里已是具备年产值5亿元的数字化工厂。”

▲位于化工园区的甘肃泰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时间回溯到2019年。作为首批入驻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的生物科技企业,泰友生物带着“化学法不对称合成+高效循环生物酶手性拆分”双融合技术,在A区租下3间标准化厂房。

彼时的实验室里,20余名科研人员正围着一台液相色谱仪进行技术攻关。“那时候最难的是放大效应。”邓一建回忆,“实验室里的完美参数,到车间就变了样。”

转折发生在2020年。泰友生物与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所持续展开研发合作,开发出连续一锅合成、循环拆分等绿色合成工艺。

这项突破性技术解决了多肽中间体纯度“双低”难题,使产品纯度从98.2%提升至99.8%,单吨生产成本降低35%。“更关键的是,这项技术打破了瑞士Bachem、美国Sigma-Aldrich等国际巨头垄断,实现高端多肽中间体规模化国产替代。”邓一建说。

▲甘肃泰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区

技术的突破带来产能的跃升。2024年,泰友生物在租赁厂房中实现产值1.2亿元。

更大的跨越发生在2025年——企业投资4.5亿元建设的16万平方米新厂区正式投产,预计年产值将突破2.3亿元。这条从实验室到车间的蝶变之路,正是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孵化基地“科技成果—中试放大—规模生产—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的生动写照。

如今的泰友生物,研发团队已壮大至80人,拥有11项发明专利,牵头制定14项行业团体标准;先后被认定为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业务辐射韩国、印度、美国等国家和上百家国内外大型制药企业……已成为保护氨基酸及多肽药物中间体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堪称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

筑巢:创新模式强化招商引资

通过在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架金桥,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孵化基地这座占地4000亩的现代化园区,如今正以“校友经济+产业链招商”的创新模式,构建起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有朋自‘高校’来”是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招商的一个特色标签。

▲石化集团参加行业展会开展招商工作

今年以来,石化集团立足专精特新化工产业中试基地发展实际,紧盯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由集团主要负责同志率队走进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2所顶尖化工高校,创新探索出一条“高校+国企”的招商新打法,为专精特新中试基地产业的裂变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我们最看重的是‘学院经济’的活力。”石化集团董事长姜锦介绍,通过“校友招商”模式,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已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兰州化物所、兰州大学等3所科研院所及48所“双一流”高校开展技术攻关,引进清华、北大等知名院校博士30人、高级职称专家40人,初步建成精细化工人才高地,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目前,这种“高校+国企”的招商新打法,已结出累累硕果:通过“校友圈”链接,引进落地新材料项目14个,其中兰州大圆、甘肃瀚聚等3家华东理工大学校友企业已投产。

招商的硬实力来自硬核配套。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中试难”问题,石化集团启动建设中试基地,建成中试车间20栋,配套建设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构建“小试、中试、产业化”闭环生态圈,为“卡脖子”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提供高能级中试平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石化集团工作人员在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开展检验检修

2025年,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招商团队先后15次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招商,邀请100余家企业考察,储备高质量线索企业20余家。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激活落地企业“招商合伙人”作用,成功引进乌海森洋环保、渭南畅通药化等“圈”内企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

重点项目引进更显成色。全球最大碘制品供应商SQM公司的废碘回收项目、5A级全国性化学品协会中试项目已落户,完成工商注册并立项备案。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带来先进技术,更完善了化工园区产业链。

数据显示,2025年基地企业累计申请实用新型专利5件,发表科技论文14篇,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协助54家企业争取政策资金420万元。

腾飞: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崛起

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孵化基地崛起之路上,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同频共振,配套服务与企业成长双向奔赴,最终构建起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在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C区,兰州睿尔思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新型稀土转光材料正实现从研发到量产的顺畅衔接。

▲蓬勃发展中的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

这家由北京大学教授、博士领衔的企业,其研发的新型稀土转光材料,不仅克服了传统有机发光材料发光效率低、光稳定性差的难题,更能以90%以上的发光产率,将太阳光中的紫外光长时间转化为植物利用率更高的红橙光或蓝紫光,最终助力设施农业实现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与提早成熟。

“这得益于我们搭建的‘小试-中试-量产’全链条保障体系,”公司技术负责人表示,“尤其是实验室加速了技术攻关,生产基地打通了成果落地通道,让我们顺利把产品导入国内多家农膜龙头企业。”目前,该产品下游设施农业使用面积已超 15万亩,并全程参与国内首个转光棚膜团体标准制订,为农膜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B区

创新生态的营造离不开制度创新。专精特新孵化基地实行的“梯度培育”计划,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对初创企业提供“三免两减半”政策,对成长型企业提供技术攻关资金,对成熟型企业协助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2025年,20余家企业申报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0余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的成长梯队。

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泰友生物等企业的蝶变,在兰州新区专精特新产业崛起路上树立了鲜明路标。通过构建“实验室-中试-量产”全流程空间,匹配产业链上下游诉求,打通“产业-学科-校友”全链条,一个充满活力的专精特新化工产业集群正在兰州新区崛起。

(兰州新区报记者 霍鸿宇)